【国家反诈中心】

反诈报案

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亮相首钢园,公众可体验AI声纹反诈

网警2023-09-17 11:38:081

9月16日-24日,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开展。11号展厅展览分为领航掌舵铸辉煌、自信自立强国梦、科学技术惠民生、科学普及嘉年华、科学教育做加法等五个部分,展览面积8700平方米。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月壤等珍贵的展品,还能体验AI声纹反诈,感受人工智能的多种应用场景。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亮相


“自信自立强国梦”设置基础研究、逐梦苍穹、智造强国、瀚海扬波、民生科技等五个展区,以实物、模型、互动模拟装置、多媒体、实验、专家讲解、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我国基础研究探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民生科技进步等内容,加深公众对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从0到1”重大价值的认识。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亮相。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逐梦苍穹展区无疑最受关注,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月壤实物等,展现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辉煌成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实现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回”。嫦娥五号共带回了1731克月壤,这些数字都有特殊意义。“17”可以理解为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17年;“3”指的是中国探月工程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1”指的是这一系列的工程任务都是一次成功。


此次展出的月壤样品质量为100毫克,其外观和地球土壤相似,为灰黑色粉末状。值得一提的是,月壤的展现方式别有深意。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工程师张天馨一一道来:月壤样品容器整体造型借鉴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系列青铜尊造型,高38.44厘米,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千米,宽22.89厘米,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所经历的22.89天。



观众观看月壤样品。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容器内部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造型组成。“容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内含真实月壤,呈现出了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征。下部地球造型上透光突出的中国地图,象征华夏大地对月亮的长久情意。”她说,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厘米,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


“大个子”展品——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重达300公斤。“嫦娥五号相对于前面四个小伙伴来说非常幸运,拥有了一张回家的返程票,但返程的路非常艰险。”张天馨介绍称,在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实施前,由于对地球大气特性的认识尚不充分、模型不完备,返回器高速再入条件下的气动、热防护与再入环境模型掌握不全面,地面试验验证条件欠缺,技术风险大、实施难度高,经综合考虑,决定实施一次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


试验任务返回器的构型和材质与嫦娥五号一模一样,它没有在月球上面着陆,也没有带回月壤,但其完成了一系列技术实验。2014年11月1日,返回器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精准着陆,标志我国掌握了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为嫦娥五号任务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游客戴3D眼镜可沉浸式感受大熊猫生活场景


“科学技术惠民生”设置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健康中国等四个展区。


“乡村振兴”展区展示了科技小院、数字乡村云平台、太空种子及改良育种实物等内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说,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模式,主要特点是专业硕士研究生长住农村生产一线,聚焦县域一种主导农产品,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际问题,优化集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截至目前,中国农技协已在全国31个省份推广建立了857个科技小院,覆盖80余所涉农院校,3000余名师生长期扎根乡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他说,科技小院已成为开展农村科普的重要阵地,科技小院师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学普及的生力军。


“网络信息安全”展区通过体验AI声纹反诈、诈骗APP检测、公共WiFi揭秘等互动游戏和赛事安保平台,揭示电信网络诈骗套路,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防诈骗意识。


“美丽中国”展区,中国林科院带来的蝴蝶、昆虫、种子标本色彩斑斓,吸引了一大波少年观众。他们还戴上了3D眼镜,沉浸式感受野生大熊猫的生活场景。



透过3D眼镜观看大熊猫生活环境。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在展区,我们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起源、中国生物多样性特色、林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等。”中国林科院产业处副处长史文石说,观众通过触摸屏点击一体机,就可以观看动物的图片和活动场景,聆听它们的声音等,体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青少年还可以动手亲自搭建木质动物拼图,用植物标本制作美丽的心愿瓶。


展项展出蜱虫实物标本等,介绍病媒生物防护手段


这个夏季,蜱虫咬人的新闻也受到公众关注。此次主场活动中,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展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介绍蚊子、苍蝇、蟑螂、老鼠、臭虫、蜱虫等常见病媒生物的危害、生活习性、传播疾病类型以及防制和防护手段等。此外,现场还展出淡色库蚊、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长尾巨鼠、蜱虫等病媒生物的实物标本,观众可以通过显微镜,近距离观察蚊子的特征。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标本。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刘起勇说,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方式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还可通过叮咬吸血、污染接触等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登革热、痢疾、伤寒等。“目前通过控制媒介生物、疫苗接种双管齐下,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防护效果。”


他说,总体来讲,病媒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一方面是通过研究,之前不了解的生物被证实可以传播病原,同时随着自然的演化,一些新的种或者亚种在不断出现。目前,某些地区的伊蚊也不断增多,这是由于其以往一个热带、亚热带的蚊种,随着气候变暖,北方环境也适宜它们生存,其生存区域快速扩展,另外,适合它们生存的温暖季节也被拉长,它们出现得更早、消亡得更晚。


“加强媒介生物传染病预防控制一直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他说,通过普及病媒生物科学知识,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可以减少接触病媒生物的机会,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人工智能作画、写诗、进行普通话测试


“科学普及嘉年华”设置数字科普、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科普+文化、应急科普等五个体验区,以互动参与的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为主,为公众提供生动趣味的科技文化活动体验。


其中,“人工智能”展区主要展示“星火认知大模型”、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等,以及昆仑芯、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对大模型的支持,展现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生活、办公等领域的最新应用。


画一幅梵高风格的猫、以小朋友的名字做一首藏头诗、听观众读一段文字评判其普通话水平……此次,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技馆带来了科普巡展,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观众可以在“AI星球奇遇记”的故事主线下,通过探险“未来星球”、“机器人星球”、“嗨酷星球”、“爱星球”和“星火认知大模型体验专区”,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生各方面的应用。



AI绘图体验。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所有展项围绕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具备的核心能力展开设计,让观众了解大模型所具备的七大功能,包括多风格多任务长文本生成、多层次跨语种语言理解、泛领域开放式知识问答、情景式思维链逻辑推理等。”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首钢园10号展厅的元宇宙VR体验空间和安全教育体验区,纳入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同时,户外展区将开展智慧救护、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应急科普等多项应急体验活动。10号馆开设了国际科学传播交流活动区,将举办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包括开幕式及主旨论坛、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北京国际科技教师大会等。

  【国家反诈中心】

@电信诈骗报警中心

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亮相首钢园,公众可体验AI声纹反诈

相关文章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