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反诈中心】

反诈报案

“不是我蠢,而是骗子太狠”

网警2024-01-02 11:55:441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研究院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数据显示,81.4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够辨别互联网流传信息的真假,但仅有62.34%的被访老年人会利用网站、手机程序App等工具核实信息真假。由此可见,老年人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的风险还是很高的。

年年出新骗局,防不胜防

早在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在互联网骗局中,老年人为何容易受伤?68岁的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防诈骗小分队”队长朱小燕说:“不是我们不谨慎,是层出不穷的骗局让我们防不胜防!”从2014年开始,朱小燕带领着队员们在辖区内宣传防骗知识,但每年仍有老人受骗,连小分队的队员也被骗过,“有人看直播买了一堆假货,有人兑外币被骗了十几万……每年普及防骗知识,但每年都出新骗局”。

国家反诈中心App于近期上线,不少有防范意识的中老年人安装了这款软件,其中包括山东菏泽的武女士。不过,武女士依然中了骗子的圈套。10月12日,武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快递公司的,说武女士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按要求输入验证码,即可获得赔偿。武女士按照对方“指导”一步步操作,结果银行卡里的4万元没了。原来,武女士虽然下载了App,但没有将“来电预警”功能打开。

感慨“被骗只在一瞬间”

有了防骗预警,是不是就一定能防止老年人被骗呢?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一度,湖南邵阳69岁的陈美华自认是“诈骗绝缘体”。陈美华曾是教师,退休后加入当地“五老讲师团”,普及防骗知识正是他在社区讲座的内容之一。他自己更是决心远离骗局,“不买保健品,不投资,不理财”。陈美华喜欢旅游,加入了一个驴友微信群。今年9月,在微信群有人要申请加陈美华为好友。看微信头像,陈美华认定对方是自己认识的人,就加了好友。没聊多久,这位“好友”就声称家里出事急需要钱。陈美华毫不怀疑,先后4次转了5000元给对方,结果被拉黑了。

“被骗往往只在一瞬间。”陈美华很后悔,“不是我蠢,是骗子太狠了。我当时轻信了头像,没想到是骗子冒充的。微信也提示转账有风险,我为什么不打电话核实一下?”如今,陈美华把国家反诈中心App里的“三多一不”当成防骗守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防诈骗要记住这些地方

无论是哪个群体,都应对网络诈骗保持警惕。而在上海68岁的王国光看来,防骗还要学会找到权威渠道。前几年,老伴买保健品上瘾,王国光说那些保健品都是假的,老伴不认同,两人争吵不断。后来,王国光试着通过网络核实、查证这些保健品,发现大部分没有批文,老伴这才相信是被骗了。王国光总结了经验:“查询养生谣言就去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https://www.piyao.org.cn),了解诈骗信息就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另外,要查保健品批文,就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遇到网络诈骗,有举报平台: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https://www.12321.cn)、猎网平台(https://110.360.cn)。还有两个电话也要记住了:工信部客服电话12381,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客服电话96110。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国家反诈中心】

@电信诈骗报警中心

“不是我蠢,而是骗子太狠”

相关文章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